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大量丰富且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全面体现了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承载着党的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历史见证。近年来,陕西省对秦岭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新建了一批革命遗址纪念馆,探索了与思政课程结合、与农文旅融合等多种方式,有效提高了秦岭红色文化展示和传播的水平,拓宽了秦岭红色资源研究保护的渠道,为进一步发挥秦岭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社会教化、薪火相传的时代价值提供了生动案例和坚实基础。
秦岭红色文化保护利用
当前存在的问题
秦岭红色文化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具有独特革命历史印记的精神财富,当前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要加强保护利用和宣传展示,但现存的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第一,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视角涉及多个学科,紧密结合党的创新理论,体现出研究的多元和全面。相比之下,针对秦岭红色文化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而鲜明的理论框架系统。一是从内涵解读来看,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革命旧址、革命遗址、红色文化遗产等概念的使用不够规范和统一,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上还不够准确。二是从研究成果来看,一方面,高质量的理论成果较少,以“秦岭红色文化、红色资源”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有8篇相关文章;另一方面,研究多以科普为主,深入的史实挖掘和理论剖析不多。三是从研究力量来看,目前专门从事秦岭红色文化研究的组织和学者较少,研究深度、跨学科的比较视野等需要加强。
第二,保护利用模式较为单一。目前,秦岭红色文化保护利用较多的是遗址类等物质资源,对制度类、精神文化类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还较少。而遗址类物质资源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客观条件限制。一部分有场馆、有载体的资源作用发挥较好,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址因历史原因损毁,无法直观开展红色教育工作。二是创新利用不足。部分红色场馆结合秦岭地貌,开展“重走红军长征小道”等体验活动,大多数仍采用参观、讲解的传统利用模式。
第三,宣传方式吸引力不足。主流媒体在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大重要历史节点的庆祝和学习教育活动也助推了秦岭红色文化的传播。但是,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平台对秦岭红色文化的关注很少,另一方面能够体现秦岭红色文化的多种文艺形式还未激活,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较少,一些学校和机构组织的研学活动效果也不够明显,形式大于内容。这些也是秦岭红色文化传播的瓶颈所在。
讲好秦岭红色故事
推动资源传承保护
秦岭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在研究、保护和传播上下功夫,赓续红色血脉,促进文化繁荣。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秦岭红色文化资源总量较大,内涵丰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基础性重点工作。一是要从遗产角度认知秦岭红色文化及其资源。秦岭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舞台,蕴藏的独一无二的红色文化造就了对国际视野和前瞻性规划的需要,要站在文化遗产的高度定义和设计。二是要综合党史党建、文物保护、文化研究等多领域人才,设立专门的秦岭红色文化研究项目组,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界定,从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方面进行调研梳理,建立系统翔实的档案,并对资源进行分类定级,按照重要程度制定保护措施。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秦岭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并与国内其他红色资源建立共享,找寻历史的关联点,为联合保护奠定基础。三是要鼓励现有的研究机构、高校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等积极参与到研究中,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力争推出一大批高质量、有特点的研究成果,掀起秦岭红色文化研究的热潮。
第二,加强保护利用。地理位置、秦岭保护要求等对秦岭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环境质量。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允许范围内,对红色文化资源周边环境大力整治,要注重乡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引导乡村特色风貌再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规划中展现所在区域历史沿革、乡村风俗等特色文化氛围。参照省内外成功案例,建设“小而精,精而美”的红色文化特色小镇,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加强场馆软件建设,提升展示水平。对有能力开展参观、教育等活动的场馆,给予经济、政策、人才上的大力支持,鼓励对馆藏文物、遗址历史深入挖掘,更新展陈方式、讲解系统。对濒临毁坏的资源进行修复,建立相应场馆设施予以保护。鼓励所在区域地方政府制定保护政策,给予资金、人力等支持,修缮维护馆所,编撰红色文化书籍、宣传册,把有关内容融入区域建设中。三是对具有重要历史见证意义的、濒临毁坏、失传的遗址、故事、歌曲、纪念物证等加强保护,建立文字和网络档案。给予见证历史的人物、革命后代政府特别津贴等补助,尽快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四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讲解、宣传、外联等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当务之急。
第三,创新传播方式。提升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是推动秦岭红色文化发展的两大目标,传播方式的创新是主要抓手。一是塑造秦岭红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一开始就进行顶层设计,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代表性、价值独特性的内涵,融入具有时代价值的理念,赋予辨识度较高的文化标识,给予鲜明的品牌定位,形成品牌认同,形成广泛的品牌认知。二是多管齐下加强红色教育。发挥西安打造“演艺之都”的优势,组织演艺团体对具有传唱价值、传承利用价值的秦岭红色故事、歌曲等进行保护性创作,同时创作反映秦岭红色文化的秦腔、话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演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取得共情共鸣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紧密结合,一方面,鼓励场馆、研究机构挖掘红色文化故事,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讲方式走出场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宣传,创作各种形式的“秦岭红色故事”,形成一个个鲜活的红色课堂。同时,规范和丰富红色研学,完善秦岭红色文化传播链条。三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拓展传播渠道。一方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秦岭红色文化;另一方面,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充分把握重大事件、重要平台、重要节庆等契机,发挥主流媒体和优质社交平台的作用,展现秦岭红色文化品牌魅力。
[网络编辑:毛龙]